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按照目前0.7元/千瓦时的水平来考虑成本和上网电价都不适合,毕竟产业的规模化不可能单靠几家企业来完成。
据该项目负责人透露,示范项目一旦发电成功,就将在海南建设首个100兆瓦规模的商业电厂项目,并在其他适宜地区推广。作为我国热带滨海城市,三亚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。
许国珍的这一说法,在记者随后的走访中得到了证实。据三亚市住建局建筑业科透露,全市仅有1座住宅小区和2座酒店配备此系统,这种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绿色建筑模式正被逐步推广。阳光是集聚太阳能的基础,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太阳能都符合利用条件的。太阳能光热发电一次性就要投入上千万,况且没有成熟先例,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投资风险。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在利用太阳能资源上,始终存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博弈。
据测算,使用太阳能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、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,有利于大气环境的保护。瓶颈 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一边是充足的太阳能资源,一边是能源利用效率偏低,究竟是什么制约了三亚太阳能运用和发展。虽然自7月初开始德国市场的热度骤降,即使是7月中旬德国政府确定下半年的补贴方案,当地银行也可以提供明确的贷款额度之后,德国光伏市场的需求也未见回暖,由此也引发德国光伏厂商自6月宣布3季度模块报价全面下调10%后,再度降价3~5%。
考虑到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,全球光伏市场已经渐露复苏迹象这一因素,7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依然称得上维持高位,而这主要与目前全球光伏市场的整体热度不减有关。7月初日本夏普宣布,将向泰国总装机容量达73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供应薄膜太阳能模块和配套系统。8月11日韩国现代重工则宣布,美国环保能源企业Matinee Energy公司拟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建立总规模达900MW的光伏发电站,并选定现代重工作为该项目一期175MW电站工程建造商,合同金额为7亿美元。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指出,7月份我国进口多晶硅3682吨,虽然比6月份的3784吨有所下降,但同比增幅也超过三成。
而这背后则是期内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升温,国内光伏厂商电池组件出货量的爆发性增长,由此带动对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旺盛需求。除了中国厂商之外,近期其他国际厂商在亚洲、美洲等市场的订单也是接踵而至。
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2010年7月我国进口多晶硅3682吨,同比上升34.1%其次是其将向位于曼谷郊外,发电能力为44MW的泰国光伏发电设施供应34.5MW光伏面板。中投顾问发布的《2010-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》显示,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应用国,2009年全年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大概在2万吨左右,2010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已经达到1.933万吨,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。这一点可以从近期众多光伏企业的订单走向来判断。
另外,我国7月份出口多晶硅192吨,前7月累计出口量则为1347吨。2010年8月初无锡尚德连续宣布在亚洲地区的两大订单,首先是其将为印度Azure Power公司在印度国内建设的一系列大型光伏项目供应太阳能组件。虽然自7月初开始德国市场的热度骤降,即使是7月中旬德国政府确定下半年的补贴方案,当地银行也可以提供明确的贷款额度之后,德国光伏市场的需求也未见回暖,由此也引发德国光伏厂商自6月宣布3季度模块报价全面下调10%后,再度降价3~5%。但总体来看,除德国之外的其它欧洲国家、亚洲、美洲甚至非洲市场的需求持续旺盛,因此,目前全球光伏市场的整体热度依然称得上高涨。
1-7月累计进口多晶硅23014吨。考虑到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,全球光伏市场已经渐露复苏迹象这一因素,7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依然称得上维持高位,而这主要与目前全球光伏市场的整体热度不减有关。
7月初日本夏普宣布,将向泰国总装机容量达73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供应薄膜太阳能模块和配套系统。除了中国厂商之外,近期其他国际厂商在亚洲、美洲等市场的订单也是接踵而至。
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指出,7月份我国进口多晶硅3682吨,虽然比6月份的3784吨有所下降,但同比增幅也超过三成。而这背后则是期内全球光伏市场的持续升温,国内光伏厂商电池组件出货量的爆发性增长,由此带动对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旺盛需求。8月11日韩国现代重工则宣布,美国环保能源企业Matinee Energy公司拟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建立总规模达900MW的光伏发电站,并选定现代重工作为该项目一期175MW电站工程建造商,合同金额为7亿美元。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2010年7月我国进口多晶硅3682吨,同比上升34.1%。而8月24日无锡尚德则继续透露,公司已经与南非方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,准备联合南非当地企业共建一个100兆瓦级别的太阳能电站,总投资规模在10亿美金左右硅晶圆的缺货情况让电池也因而供货吃紧,价格跟着硅晶圆一路调,不过,由于8月现货市场最后1波调货已经涨到每瓦1.43~1.45美元,面对硅晶圆的涨价,对部分台系太阳能电池业者而言,订单与产能间的缺口几乎是以倍数来算,上游材料转要转嫁下游的难度也不高,只是电池厂认为,料源上涨炒作的成份大,有损产业正常运作,并不乐见这样的趋势。
多晶硅调涨时间最短,但是气势看似最凶猛,但若就多晶硅的供给量来看,多数业者不认为它是因为供给量不足而导致缺货,太阳能业者认为,缺货的起因来自主导性的国际料源厂近期推出长期供货合约,而且有效限制现货市场的料源,将供给的通路结构做改变,使得2009年后有相当比例依赖现货市场料源的下游业者被迫回头签约取料,也使得现货市场让有心人士有效炒作。太阳能硅晶圆的扩产速度受到设备商产出的限制,有趣的是,因为缺货严重,硅晶圆厂在设备挑选上偏向于熟悉的机种,以利在最短时间内快速产出,导致于大厂牌的设备交期至少半年,设备被订空、天天被催货的传闻不断,新进者则仍继续在打拼,设备商说,缺货的缺货、卖不出去同样大有人在。
环球光伏网编辑认为,综观整个上游产业供应链,产出最大瓶颈仍是在太阳硅晶圆端,如同旭晶董事长廖国荣所言,以台湾为例,包括中美硅晶、绿能、达能、旭晶等2010年总产能约12亿瓦,但是电池产能却达40亿瓦,使得电池厂被迫向台湾以外市场搜料。太阳能产业各项价格第3季涨声不断,太阳能业者认为,整个产业链最主要的产出瓶颈仍被视为是太阳能硅晶圆端,因为扩产不易,使得产出受到限制,进而使电池也跟着因为料缺而涨价,而上游多晶硅端则被视为是结构性问题,看着下游涨价,本身也跟着调涨。
即使市占率高达5成的德国在第3季下砍太阳光电补助,两岸太阳光电到第3季都还是维持该有的需求高度,甚至一路从太阳能硅晶圆、电池及多晶硅传来涨价声,让欧洲及大陆的模块厂面临「材料涨、价格降」的两头烧窘境。但若从料源厂提供3年及5年长期供料合约,总平均每公斤在45~50美元,足见主力料源厂对长期料价走势看跌,而近期包括绿能、茂迪、旺能、新日光、升阳科等陆续公布与上游签定长期合约,主要即是签定合约还可以确保当下的取料。
目前国际代表多晶硅厂包括美国Hemlock、德国Wacker、韩国OCI等未来希望立足国内市场的日新科技一直在争取国内示范项目,打造名片,最近刚拿到省内一个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,武汉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光伏发电系统。同时,在与国外顶尖企业合作的过程中,逐步聚合整个产业链是武汉珈伟太阳能的雄心。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该公司的未来战略,按照中国建筑的发展速度,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面临的是一个万亿市场。
通过与美国公司合作,珈伟太阳能在武汉启动了500兆瓦电池和组件生产项目,这种合作的方式能够保证我们的海外市场,毕竟国外的工程还是很难直接拿下的。湖北光伏企业的雄心与江苏、江西等省光伏企业扎堆相比,湖北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很大差距,目前我们省比较强的光伏企业也就三家,不过,业内人士介绍,湖北正谋划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光伏产业链。
在发达国家,光伏并网发电已十分普及,而在中国的运用,目前还处于示范项目阶段。在这种状况下生存的湖北光伏企业必须各显神通。
作为工业大省的湖北怕电荒、气荒,用可再生的新能源来补充、取代传统能源是大势所趋。而在等待并网发电标杆价出台的过程中,湖北光伏企业也都在琢磨着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而武汉珈伟太阳能引进了世界顶级的直拉带状多晶硅片技术,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能耗,改变硅片生产过程中高能耗的坏形象。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95%都在海外。市场、核心技术两头在外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是利用光伏效应,使太阳光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。据介绍,由于市场在外,核心技术也掌握在欧美巨头手中,中国的光伏企业目前仍然占据产业链中利润较薄的中间段,以为国外工程提供配套的发电组件为主,金融危机后,这些国家削减了开支,订单减少,中国的光伏企业因此遭遇了重创,产能过剩的现象非常突出。
而这么大的产能何处消化,就有赖于国家上网标杆价的早日确定。武汉珈伟太阳能一位高管告诉记者,该企业是湖北省光伏行业产业链最为齐全、未来几年年产值有望过百亿的龙头企业。
而另一龙头企业日新科技则更期盼国内市场的打开。上网价确定、国内市场的启动将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机遇,两个龙头企业都对记者表示。
目前,规划10年之久的《中国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》即将公布,作为新能源的当家花旦,太阳能光伏发电业如何加快发展?湖北光伏企业如何觅得自己的发展路径?记者进行了探访。而根据近日即将推出的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,5年后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今年的10倍,并与传统能源发电形成竞争之势